当前位置:选书网>言情>赠你一夜星空> 第6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节(1 / 2)

“初中生大抵偏执、幼稚和肤浅,成年人看穿他们很容易,但孟冬这样的就未必。我和孟冬接触过,他的性格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信——这当然也不奇怪,一个天赋出众的少年当然应该自信。我猜想,他是初中生那时候就已经树立了‘我很厉害,我很聪明’的认知。他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他认为自己很勇敢,勇敢的内心会让他的每句话都显得很有说服力。”

徐云江没有反驳,他的表情相当复杂:“这都不是理由。这么看来,我们当时处理这个案件或许是太急切了。”

一旁的黎宇飞神情一凛。他想起了几天前李泽文看完案卷后的那一番话。

——“调查取证时间太短,仅用了三天就结案,问询笔录不超过十人,法医的检查也做得不算彻底,没有做详细的病理检验和毒理检验。”

徐云江刚刚的话和这番话不谋而合。

徐云江沉着脸摇了摇头,看向李泽文的表情更平易近人了一些,像是认可了李泽文能在这件案子上和他平等交流的权利,“你想知道什么?”

李泽文说:“徐队长,我对为什么没有找到目击证人有点疑虑。”

“那是因为我们确实没有找到。”

徐云江简述了一下当年案件的查证的经过,他记忆力出众,加上刚刚重温了案件档案,回忆起了许多细节。

潘越坠楼事件发生后不到一分钟,初三·三班的班主任就拿出手机报了警;派出所接到了报警后马上出警,然后同时通报给了公安分局。高坠死亡案件的现场情况较为复杂,调查、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死者家属上访上述,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而且,这起高坠事件是在全省名校南都二中发生的,影响比普通的高坠案件更大。

所以分局接到接到报案后非常重视,刑侦队立马出动,副队长亲自出马带领人手驱车出发,到达现场时大概是六点——潘越坠楼后十五分钟。一行人到达现场后,有条不紊的行动起来,当时医院的救护车也到了,医生对潘越进行了一番检查,断定没了生命气息,于是把人盖上白布,抬上救护车运走了。局里的法医也跟着救护车一起离开了。

这是一起命案,必须要按照程序办事。警察们开始现场开始工作——痕迹检验人员开始拍照又去屋顶收集证据,徐云江和他的搭档,再加上派出所的几位民警对留在学校的师生走访调查。

走访调查这样的legwork是警察破案时最大的依仗。在这个过程中,警察会大量、广泛的询问所有可能相关人员,初步获取原始信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到什么重要的线索,警察才会把人叫去认真做一次笔录,签字画押。当年技术条件远远没有这么成熟,执法记录仪这种神器还没出现。

“当时我们在校园里进行了大规模走访,学校里老师学生、清洁工、门卫都问过,他们都没有提供有效的线索。”

“高中部那边有问过吗?高中部教学楼的顶层靠窗边的同学应该可以看到初中部教学楼的屋顶的一些动静。”

因为初高中学习压力不同,南都二中的初中部和高中部的作息时间略有差异。初中部是五点下课,高中部是五点五十分下课。因此,在潘越坠楼的那个时间内,学校里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初一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离校,初三年级和高中部的学生还在上课。这个阶段,在学校里晃来晃去的人着实不多,而这些人里能够有闲心抬头往人家楼顶上看的更少了。

高中部教学楼和初中部教学楼隔着一个大操场遥遥相对,高中部教学楼和初中部一样,楼前有两排香樟树,这些香樟树阻碍了大部分楼层较矮的高中班级的视线,但总有那么几个可以看到对面初中部的动静的。

李泽文冷静地分析:“初中部教学楼距高中教学楼的直线距离是一百六十米,一个一米六高的人在一百六十米外上形成的视角是约为三十分,也就是说,视力超过0.8的眼睛都可以看清初中部屋顶上是否有人。在高中教学楼里能看到初中教学楼屋顶的班级是在楼顶的高一年级的六个班,每个班平均有七人靠窗坐,总人数是四十二人。当然,中学生的近视率也很高,假设这四十二人里有三分之二的近视率,经过矫正后,视力能达到0.8的学生大约还有二十人。这二十名学生只要侧一侧头,大致可以看到初中部教学楼的动静——更别说当时初中部的楼顶还在修建天文台,在上课的间隙,往初中教学楼屋顶看的人应该是有的。”

纵然徐云江当了这么多年刑警,也极少听到这么冷静的数据分析,他苦笑着摇了摇头:“你的数据分析可能有道理,实际上,这四十多名学生中的大部分学生都盯着黑板的,南都二中是名校,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很认真,上课时不会往外看。最关键的是,还有可靠程度的问题。”

“怎么说?”

“当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我们询问那些高一年级的学生时,大部分高中生都说自己没注意初中部楼顶的动静。不过有个高中生说自己看到了初中部楼顶,他说他看到了几个人在初中部的楼顶上——我们当时觉得这是条大线索,可仔细一查才发现,那个男生是近视眼还有散光,虽然戴着眼镜但眼镜的度数和不匹配,他不可能看得清初中部楼顶上的细节。我们跟他求证的时候,他才说,因为自己平时在学校没存在感,老师也不重视他,所以决定编造新闻,找一点存在感。”

郗羽莫名惊诧:“怎么能这样啊?”

徐云江看了她一眼,平静道:“提供虚假线索的人一直不少。”

“你们是不是批评了这名学生?”李泽文问。

“当然。”徐云江一脸理所当然,“这是误导。”

李泽文短暂一默。就中国高中生的生态状况而言,在同学被批评的情况下,就算某人真的看到了什么也未必会说了。

李泽文又问:“那操场上的体育生有没有看到初中部屋顶的动静?”

南都二中的体育不算强项,但高考永远是最强力的指挥棒——只要高考有体育加分,中学就不可能完全不重视体育。所以南都二中也有一些体育生,人数不多,依然以学习为主,体育对他们是一种加分的手段。每天的下午四点到六点,体育生就会在操场进行跑跳投等各种训练。在潘越坠楼的那个时间,操场上应该也有一些体育生,如果他们在运动之余抬起头,应该也可以看到初中部屋顶上的一些动静。

徐云江眯了眯眼眼,他再次感受到了,这位教授确实是做了很多功课才来找自己的。他已经全面掌握了5月11号那天南都二中的方方面面。

“我们问了,当时体育老师们带着体育生们运动会去了,所以当时操场上一个人都没有。”

“果然,这样就能说得通了。”李泽文微微颔首,“校志上有记载,当年的五月,体育生在全省的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看来他们参加的就是这一次的运动会。”

徐云江说:“这就是我们当时面对的现实情况,没有目击证人。”

黎宇飞虽然没当过刑警,但也觉得不对头:“这也未免太巧了。”

是的,太巧了——李泽文慢慢咀嚼着从徐云江这里听到的一手资料,简直想感慨,完美的时机,任何一个时间都不会这么完美。

李泽文说:“除此外,徐队长,你们有没有核实最后见到潘越的一些师生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按时离开学校?”

“核实过,但用处不大。”

在天网诞生之前,在学校的摄像头沦为摆设的情况下,警察只能依照口供核实师生的口供。对田浩然、毕新宇和孟冬这三名学生,他们的父母都证实他们准时回了家——但父母对自己子女的证明没说服力。至于老师们,他们住得在学校教学区旁边的教职工小区,小区刚刚建成,监控力度很不怎么样,当时甚至连个单独的保安都没有,调查某位老师是否回家也只能依托于口供。

李泽文听完,略略点了头:“所以没有对老师多调查?”

徐云江道:“要彻查一个人——还是老师,要有起码的怀疑理由,我们没发现老师们有什么可疑的。”

徐云江又从烟盒抽出了一支烟拿在手里,似乎准备点燃——他握在手中的烟盒已经瘪下去了,他手里的那支烟是最后一支。李泽文转过脸:“郗羽,去给徐队长买一盒烟。”

自从对李泽文开口请她帮忙后,郗羽当即点头说“好”。因为她对烟毫不了解,又仔细看了看徐云江手中烟盒上的字,是“玉溪”。

徐云江怎么也不可能让才见面的人给自己买烟,正打算开口阻拦时却和李泽文平静的目光对上了——于是他顿了顿,从钱包里掏出五十块钱递给黎宇飞:“那我也不能叫你买烟去。你带郗羽去买烟,别让她掏钱。”

“好。”领导交代了任务,黎宇飞当然不可能拒绝,爽快的接过钱,叫上郗羽两人一起出门去了——虽然他稍微有点奇怪队长的举动。

瞧着这对姐夫和小姨子的身影消失在玻璃门外,李泽文转眸看向徐云江,“徐队,郗羽已经走了,当年对郗羽有什么看法,你可以告诉我了。”

徐云江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李泽文,他再一次为这位大教授的敏锐暗暗惊叹。

“之前说的原因我想不是主要的。没有彻查老师的原因,是因为郗羽吗?”李泽文问。

“没错,我们的主要怀疑对象是郗羽,我们内部的统一观念认为,郗羽和潘越的死脱不了关系。”徐云江说。

“为什么你们会这么想?是因为当年她离开学校的时间和潘越坠楼的时间一致?这件事是可以解释的。”李泽文道,“从体型上判断,她的力气也不可能有这么大。”

“李教授,当年接到报警后,我们刑侦队马上就出动了,我和我同事是最先来到现场的一批人,基本上和医院的医生同时到的现场,毕竟我们分局和二中的距离挺近的。当时的案发现场还算有秩序,老师们控制了现场,让一些看热闹的学生不要靠得太近。我就是这个时候第一次看到郗羽,”徐云江意味深长道,“她也是在场所有学生里唯一一个校服上有血迹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