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选书网>言情>有港来信[娱乐圈]> 第118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8节(1 / 2)

“说实在的,我担心你。”

雪吸纳着声音,一路只有咯吱咯吱的靴子踩雪,庄缇文关怀的语句在这旷野里显得寂寥单薄。

“你太小看我了。”应隐笼着手,细心看这素白的世界,“就当拍了一场戏,这时要出了。”

她爱而不得的经验少,出戏的经验却多,虽然痛苦,但如果告诉自己这一切原本就是要结束的,现在只是到时候了,便不觉得那么难捱。

只是走着走着,看着这银装素裹的世界,她不知想到了什么,停下脚望一望远处,对缇文说:“这里真美。”

缇文举起手机拍了一张,替她发送给商邵。

阿恰布的村屋沿河流分布,如此安静跋涉了十几分钟,终于抵达应隐住宿的那一间。

松树与杉树垒的木屋,圆木与圆木之间由泥土填缝,塔型瓦顶上铺着干草,以此来保暖防风。

这样的拍摄条件下,就算是大明星也什么可挑的余地,何况栗山这样的地位,住的不也是一样?进了屋,炉子已经升起,沿墙从屋东到西砌了大通铺,木板床,上头垫着厚薄居中的一层褥子,褥子上是硬毛毡,另铺了一层金线刺绣毯子。

靠墙处,大红大绿的锦被长条状叠好,各人的枕头堆于其上,要晚上入睡前才会铺好。

“这是村子里少数几家有抽水马桶的,你将就一下。”缇文条理清晰地介绍着,俨然没再把自己当千金,反过来宽慰应隐,“被子等会儿自己换一换被套好了,唯一的难处是冷,这点炉子的温度,早上起来得受罪。”

正说着,身后剧组工人敲门:“俊仪老师,油汀给您放这儿了。”

俊仪应了一声,接过,利索地插上电源。

“这是什么?”缇文问。

“油汀啊,电暖片。”俊仪理所当然地答:“她怕冷,有这个也未必够。”

确实不太够,第一夜,应隐就给冻醒了。俊仪和缇文在身侧熟睡,独她难眠。

可是她已经穿了保暖衣裤,脚上套着厚袜子,脊背和小腹贴着暖宝宝,但纵使如此,也还是冻得头疼。

枕头是家里带过来,睡熟悉了的,辗转时,想到商邵来留宿过的几晚。

好傻,她买一对枕头,从来是她一只,俊仪一只,他每次来都那么突然,总是深更半夜,她懒得去柜子里翻找新的,与他共枕一只。但她又用不上,因为她总是枕他臂,在他怀。

枕头洗晒几回,早没了他的味道。

屋外头怕是有零下十几度,羊绒袜下的脚趾头冷得要掉,应隐侧躺,蜷起身子,用掌心包住脚尖。德国的那个隆冬,她下了飞机上车,也是这样冷得发抖,那时有他捂她双脚入怀,义无反顾,不觉得有失身份。

木屋的窗口开在头顶,结了浓浓一层雾气,硫酸纸般映着外面深蓝的夜。应隐消瘦了的下巴尖抬出被窝外,望着那扇窗,眼睛久久地不眨。过了会儿,眼泪从酸透了的眼眶中滑落。

她太娇气,很不应该,可是想他心疼。

或许是太冷,失眠一夜,第二天一早起来,脸上竟然不见浮肿。

按栗山剧组的惯例,开拍前,所有演员要进行剧本围读,编剧沈聆也在——他要帮助演员们找寻到角色的意图、情感,和隐藏在文本之下的内在事件。

好的小说家也许能成为好编剧,但好编剧一定不是成功的小说家,因为电影是属于导演的综合影像艺术,表演、故事、景框、调度、美术,本质上都只是导演手中的一块积木,供他调配,被他差遣。

栗山是场面调度大师,景框内的空间——大至构图、景别、镜头关系,小至一面小小道具镜子的摆放,都是他的表达手段。这样的一个导演,注定了他的电影语言是沉淀在画面中的,而非文本中。

沈聆是栗山用得最趁手的电影编剧,因为他的创作风格与他完美适配。

沈聆的剧本单看的话,可读性很差,只有一行接一行对白和最简单的场面,很少有文学性的渲染,更别提角色内心深处的涌动。

只有拥有最敏感触角的人,才能光看他的剧本就落泪。

当初跟应隐在茶室的第一次见面,她对剧本的阅读、沉浸、微表情,就是最好的试镜。

而大部分演员,拿到沈聆的梗概、小传和剧本时,都很茫然,好像被扔到了一片苍茫雪地上,到处都是留白。要画什么圈?演员不知道。

二律背反的是,栗山却是一个对表演精度要求很高的人,恰如要巧妇做无米之炊。因此,为了准确把握到角色的本质,这样一场围读必不可少,演员们会听到来自导演和编剧最直接的补充解读。

围读在单独的小木屋里举行,这里进行了重新布置,以当作临时的导演组工作间。应隐在工作中从不迟到,早早地出发了。

一路新雪覆盖,只有马蹄印深深。她抱着保温杯和热水袋走进去时,屋子里果然只到了一个人。

这人很高,从背影看肩宽背阔,穿得与本地牧民无异——意思是,很单薄的黑色棉夹克,深蓝色牛仔裤,咖色工靴,让人怀疑他不是处在一个零下四度的冰雪世界里,而是春天。

不过,当地的青年习惯了佝偻着肩,个个肩膀都耸得很高,两手插在裤兜里,他的姿态却很舒展,正将两手放在火炉上烘烤。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脸,望向被掀起的棉被门帘。

“风进来了。”他说。

应隐怔了一下,意识过来,往前一步走进屋子,手一松,那门帘重重地坠了下去,阻隔了外面的风雪。

“我叫姜特。”他自我介绍,从炉子边后撤一步:“你看上去很冷,来这里烤火。”

听到他的名字,应隐不算意外。他身上有电影感,将他从这粗糙贫穷的世界里剥离开来。

姜特是一个毫无表演经验的新人,全剧组都不知道他是从哪冒出来的。《雪融化是青》官宣以来,无数人扒他的背景,甚至传言他家富可敌国、人脉深厚。但应隐看见他的第一眼,就知道那些说法是假的。

他身上没有那种矜贵的气息,也没有富人的松弛感,反而充满了一种敏锐的警惕性,和封闭性。他像是随时会进攻,但在此之前,如果你不惹他,他不会对你感兴趣。

应隐只一眼就明白,他与故事里的男主角哈英一模一样。

“栗老师他们还没有来?”她抱着热水袋,垂眸站在炉前。

她显而易见的有些不自在,不仅仅是因为与陌生异性单独相处,更在于姜特看她的目光,那么直接,那么探究,像一把剑穿破社交距离。

“也许在路上。”姜特还是看着她,执着地问:“你还没有跟我自我介绍。”

“你不认识我?”应隐有些啼笑皆非,在他深邃的目光中,努力装出不经意的模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