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选书网>惊悚>文明破晓> 第815章 帝国存亡(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15章 帝国存亡(三)(1 / 2)

斯大林习惯性的要求部下们完成任务,很少会向部下们做解释。不过基洛夫的这个问题还在斯大林的允许范围内,所以斯大林并没有回答自己对德国的判断。因为苏联红军的现状还没办法让斯大林做出1个明确的判断。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斯大林看来是1件工具,用来保护苏联现阶段和平的工具。从内心而言,斯大林是希望击败德国,从而控制整个东欧,并且掌握中欧这个进入西欧的桥头堡。

苏联红军现阶段的军事实力在纸面上非常强大,在1部分红军将帅的描述中,苏联红军足以击败德国。同时,在另外1帮红军将帅的描述中,苏联红军自身充满了问题,并不足以击败德军。这种“能打又不能打”的叠加状态,让斯大林没办法做出明确的判断。

基洛夫看斯大林没有开口,也知道自己的问题的确有些不妥。苏共政治局内对于战争的态度并不统1,或者说很统1。所有苏共政治局委员都想打胜仗,所以1部分委员认为苏联红军现阶段的实力可以击败纳粹德国,1部分委员认为苏联红军现阶段的实力不足以击败德国。在基洛夫看来,苏共政治局内已经形成了对法西斯集团开战的共识。至于战争能打成什么样,基洛夫也不确定,他只是觉得当下不能用过去的标准作为评价。

正在基洛夫思考之时,斯大林问道:“基洛夫,你觉得德国是否认为能够击败我们?”

基洛夫用比较温和的用词组织着语言,“总书记,随着军事技术的激烈变化,已经不能用过去的标准来评价当下的局面。西欧战役之前,谁也没想到德国拥有那么强大的战斗力。中国对英美开战之前,也没人想到中国的海军竟然拥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德国应该认为自己能够击败红军。”

斯大林被基洛夫的话给触动了。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从1939年开始就没能准确预言任何1场战争。德国消灭波兰的战役爆发前,红军总参谋部认为拥有100万军队的波兰军队可以支撑半年。西欧战役前,红军总参谋部认为德军会再次把战争打成1战那样的消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红军总参谋部认为中国海军面对英国海军的时候,会打的非常艰苦。

现阶段的斯大林已经不愿意关注红军总参谋部对苏德战争的预测,却又不得不去关注苏联红军内部互相对立的评价。

“基洛夫,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斯大林询问起自己最认同的亲密战友。

基洛夫倒是没有畏惧斯大林的愤怒,他率直的答道:“总书记。到现在为止,红军虽然在军事发展方向上跟上了变化的方向,但是红军并没有研究出属于红军的军事技术理解。所以红军跟上了方向,却因为缺乏军事理论支撑,所以在军事道路上很迷茫。”

说完这率直的评价,基洛夫看着斯大林的表情。就见斯大林神色平静的继续抽着烟斗,只是咬着烟嘴的牙齿比平时更用力1些。这证明斯大林虽然不快,却还能继续听下去。

基洛夫这才补充上1句温和的评价,“总书记,红军的同志们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是在军事发展领域方面,或许是他们太想搞出完全属于红军的军事理论,所以不能完全吸收世界军事的前沿领域的新观点。”

“……比如。”斯大林语气有些冰冷的问道,随即又开始抽烟。

“我最近看了红军内部最近整理出来的何锐军事论文集。就红军对这些论文的注释来看,何锐早在1926年发表的《战场上时间与空间交换》1文,已经阐述了地空1体化作战的核心理念与作战模式。”基洛夫举了个例子。

“1926年……”斯大林放下烟斗,神色似笑非笑,眼中闪动着有些危险的光。

基洛夫知道斯大林会以kpi要求同志们,做不到就得滚蛋,拒绝滚蛋就会被清洗。这种无情的手段是斯大林被称为铁腕治国的原因。基洛夫不希望斯大林用事后算账的模式对付红军领导层,他继续说道:“斯大林同志,我认为现阶段是选择1种军事理念,以这个理念为核心来完成战争模式。之前红军内部已经发生过路线执行的成果不如预期而导致的大调整,又出现过1次过于保守而进行的大调整。如果外部条件使得苏联不得不选择战争,就请尽快决定红军的战争理念,至少是战争模式。”

斯大林听完基洛夫的话,1时生出让基洛夫去负责红军军事发展方向工作的冲动。不过斯大林很快就按住了这股冲动,基洛夫的工作是负责作为斯大林的副手,帮助斯大林完成苏联经济建设工作。更直白的说,苏共中央认为苏联红军1线战斗部队的规模大概是600万,斯大林与基洛夫要完成1个能够给这600万红军提供充足后勤的经济体系。

基洛夫说的“路线执行的成果不如预期而导致的大调整”,指的是图哈切夫斯基提出的用先进技术兵器准备苏军,搞出来1支拥有强大进攻能力的强大红军的建军思路。斯大林在支持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建设这么1支红军的时候,可是在重工业建设方面进行了巨量投入。

事实证明,即便是苏联完成了第2个5年计划,其重工业依旧没办法支撑这样的1支苏联红军。而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本人虽然很适合当军校校长,却不适合负责苏联红军建设的具体工作。在给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施展手脚的那几年中,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先按照他的军事设想去打造1支没有新装备的红军,让红军部队等装备。这种做法直接搞出来1支不接地气的红军。根据苏共中央调查,当时的红军基层甚至没学过如何挖掘现代化防御体系的战壕。这才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给撸掉了。

基洛夫说的“保守力量反扑”,指的是之后撸了朱可夫上将的那次。其实斯大林知道朱可夫很大程度上属于替人背锅,因为当时斯大林所期待的是苏联红军能够对图哈切夫斯基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合理的总结整理,保留其优秀的部分。同时,针对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缺点进行弥补。结果苏共传统的运动式办事,成了先打倒图哈切夫斯基,先彻底否定图哈切夫斯基的所有工作内容。为了阻止这样的砸锅行为,斯大林才出手再次整顿。

经过相对平和的思考,斯大林觉得心情不错。有基洛夫这样出色的同志当作副手,斯大林感觉自己不再孤单。在这样情绪的驱动下,斯大林问道:“基洛夫,何锐向我们提出准备与德国开战的准备。你认为何锐是出于何种原因?”

基洛夫听到斯大林要他分析何锐,只觉得心头仿佛被压上1座大山。在过去20年中,由于中苏关系,尤其是中苏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基洛夫也越来越希望能够搞明白何锐,从而能预判中国的战略决定与政策制定。在研究何锐的过程中,基洛夫从1开始的莫名其妙,到后来的大为反对,再到觉得有些能用何锐提出的理论去解释何锐的决定。到现在的自叹不如。虽然从来不敢说,但基洛夫的确认为苏共里面无人能够达到何锐的水平。

从何锐过往的各种决定来分析,可以认为何锐是个资产阶级改良派,至少也是1个社会主义革命派中的走资派。但是何锐的决定与苏联各种政策不同,苏联的政策是为了建成1个确定的目标,譬如,1941年,苏联的钢产量达到1840万吨。苏联就会为了完成1840万吨的钢产量进行产业的计划与调拨。

何锐也搞5年计划,何锐的5年计划中也有硬性规定,但是整体来说,何锐掌握的是变化的方向,何锐的政策是将中国的资源投入到某个方向中去,让国家在这个方向上快速发展是何锐的治国手段。

将中苏两国进行比较,斯大林建成了1座座水库,水库里面就是有计划中的那么多水,以供国家使用。何锐则掌握了1条不断变化的河流,用这条河流里面的水满足国家的需求。斯大林的铁腕是操控国家完成目标,何锐的铁腕是让国家在何锐规定的方向内运行。

从两种治国模式的难度,以及中苏两国建设成就来看,基洛夫认为中国明显更成功,何锐明显更优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