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选书网>科幻>走进不科学> 第八百二十四章 《伤寒论》的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二十四章 《伤寒论》的序(1 / 2)

“除了七略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全本。”

看着展柜里记录着七略的《永乐大典》,朱祁镇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感慨:

“这些可都是历史上失传的中医著作,无论是对于中医史还是中医的技术传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因此在过去这些日子,很多中医专家都在打听相关典籍的消息。”

“其中包括了很多顶尖的中医国手,例如唐由之先生的大弟子,还有陈可冀院士、九十高龄的刘嘉湘先生等等.”

众所周知。

比起古代的中医典籍,现世更加具有争议的显然是中医本身或者说中医这个职业。

导致这种争议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不是单纯的喜欢或者厌恶那么简单。

譬如其中有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矛盾,譬如意识形态的冲突,譬如中医民科以及大量骗子神棍的浑水摸鱼,甚至还包括了西方国家的政治渗透。

其中有些人是无脑黑,有些人是无脑粉。

还有一些人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否定的不是中医,而是要否定整个华夏传统文化。

每个群体支持和反对中医的本质原因都很难界定,譬如有些所谓黑子变黑的原因其实是家人被庸医给治死了,这你让他们怎么认同中医?

有些中医的脑残粉动不动就是五行阴阳挂在嘴边,仿佛中医可以阐释整个宇宙,这你让那些路人怎么会有好感?

反之有些中医黑子同样如此,不考虑古代的医学条件,抓着中医使用的一些药材来可劲儿黑,这也是很典型的偷换概念。

不过不管立场如何,有两件事是无论粉还是黑都必须要承认的。

一是如今有关中医的争议,已经超出了医学本身的范畴,是其他很多矛盾的延伸甚至集成。

第二则是

在华夏保健局层面的国手之中,确实有很多顶尖的中医大家存在。

譬如朱祁镇提到的唐由之先生,金针拔障术的发明人,用一根针就治疗好了教员、柬埔寨前首相宾努亲王的白内障,还给隔壁的老金等人治疗过眼疾。

到了后来,唐由之先生甚至成为了华夏与很多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的系带。

如今唐由之先生虽然已经故去,但他的弟子依旧活跃在华夏医学界中,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譬如李可老爷子、陈可冀院士等等。

在听闻《永乐大典》中发现了大量华夏古代医学文献的消息后,这些大佬也都坐不住了,纷纷通过各种的渠道前来询问情况。

其中诸如火神派、伤寒派的中医想知道有没有找到自家门派的典籍,希望能充实自家的理论框架。

有些已经从一线退下来从事教育方向的大佬,则在意这些资料能不能迅速被汇总补充到教育体系之中,让新生代的中医能够快速掌握这些知识。

翁同甚至遇到过某位无理取闹的学者,要求国博方面把《永乐大典》中的某册原本交给他,理由是这种孤本是他门派的绝密,不能对外传播,张口闭口就是你负不起这责任

没办法。

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行没有直接关系,任何群体都会存在害群之马,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实际上和西医相比,中医的这些龌龊还真不算啥.

总而言之。

对于中医这个大领域来说,《永乐大典》资料的发现确实是一剂强心剂,瞬间让已经有很长时间古井无波的中医行业,泛起了丝丝波澜。

当然了。

背后的这些扯皮乃至博弈并不适合对张莹王通这样的外行人透露,因此朱祁镇也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番诸多典籍的价值,并未延伸到现实之中:

“对了,说起医学典籍,我们还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正盯着展柜可劲儿看的王通闻言顿时一怔,转头看向了朱祁镇:

“什么有意思的事儿?”

朱祁镇用食指点了点展柜,解释道:

“刚才不是说了么,除了《七略》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全本。”

“这两部书籍同样是中医的核心典籍,不过除了它们的学术价值之外,最令考古学家们在意的其实是.《伤寒论》原本中的序。”

王通眨了眨眼:

“《伤寒论》的序?”

朱祁镇深吸了一口气:

“没错,《伤寒论》的序。”

“根据现有的资料考证,伤寒论的序和金匮要略的第一章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有人说是王叔,还有人认为是孙思邈,具体答案无从考证。”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后世流传的都是宋刻本,与张仲景之间隔了大概有八百余年。”

“在《永乐大典》之中,我们发现了《伤寒论》的一册原本——注意,是独立在《永乐大典》外的张仲景原本。”

“这册《伤寒论》的序言与宋刻本无异,但很奇怪的一点是”

说到这里。

朱祁镇沉默了几秒钟,方才继续开口:

“我们序言结尾的部分,见到了一个类似安踏的图标。”

王通and张莹:

“????”

WTF?

我们听到了啥?

张仲景手书的《伤寒论》的序言上,出现了安踏的图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