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选书网>惊悚>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645章 特许和期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5章 特许和期许(1 / 2)

秦岭,逐日工程第二试验基地。

又是一次试验结束,丁必筠亲自带着团队来到天线阵列,准备进行检查工作。

他戴着蓝色安全帽,穿的是灰色连体服,看起来更像是电力工人而不是主管天地连接的教授。

不仅是外观相似,作业流程和工具也差不多,高大的天线阵列虽然预设有钢铁走廊,但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借助爬杆器才能检查到位。

和普通天线不同,微波接收阵列天线的保养其实更为复杂。

作为一个原理上的开放式超级微波炉,虽然绝大部分微波都会被金属材质的天线阵列吸收,但也会有少部分外泄,相对于总量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

理论上一切具有极性分子的物质都能被微波加热,但并非就能安然无恙,例如天线阵列表层土壤中的很多石头,理论上不吸收微波,但因为石头内部可能有金属成分,被加热后就可能使石头炸开。

同样的原理还可能使天线阵列表面的油漆、或者少部分非金属部件加速老化损坏。

丁必筠必须要找到各种存在的隐患,即使现在这些都是小问题,但当功率继续增大十倍、百倍以后,就可能是严重的安全事故。

首席大弟子熊诚,也在近一年的深山老林穿梭中变得又黑又瘦,不过精神倒是不错,可能是经常加餐所致。

逐日工程进行到现在核心人员有四五十人,外围技术人员突破两百,大家在明白微波输电原理后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

在每一次短期测试时找一块区域,放上腌好的鸡鸭或者其他食物,然后通过计算赌能不能被加热到刚刚好。

这些天赤乌三号一共进行了9次输电测试,一共有4次都进行了“传统”,整整齐齐的一排锡箔包裹的东西放在天线

不过实际上可能也的确如此,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凭空”就获取大量的电力本身就一种神迹。

不过微波烧烤的传统很快就要结束了,丁必筠这次组织彻底排查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超长输电测试做准备。

此前最长的一次实验也不过16个小时,而这次他计划开展为期7天的超长输电测试。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大部分时候同步轨道的卫星都会一直受到太阳光照耀,只有在少部分特殊事件点一天约有最长70分钟接收不到阳光。

所以丁必筠制定每24小时中实际传输时间只有22小时30分钟左右,空出来的90分钟也正好能进行检修工作。

在正式组网后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空白期时间一般是凌晨左右,本就是用电低谷,到时候可以暂时把负载给其他电网,也可以通过多颗卫星协同。

多个空间电站就能通过卫星之间微波传输,让有充足阳光的卫星给阴暗区的供能。

不过第二种选择是最方便的,长远看不可能只有蓉城需要空间电站,辽阔的国土面积足以保证随时都有空间电站能发电,到时候互相组网灵活分配即可。

到现在为止逐日工程可以说一片向好,唯一让团队有些失落的是微波输电公共场合广泛应用的问题。

即使不考虑大面积覆盖的巨量损耗,也不可能让一定区域中的电动汽车或者手机电脑抛弃电池。

在进行了多次动物试验后,某不知名机构还派出了志愿者在低功率传输时待在天线阵列中,发现身处其中的人根据辐射量不同,出现了流鼻涕、浑身发痒、莫名烦躁、头疼、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而对于那些不断加大测试强度、被“牺牲”的兔子猴子等试验品,有的神经系统紊乱失去行动能力,甚至出现了诱发癌症的严重后果。

这些简单测试直接否定了大面积无线输电的前景,就连接收电站都可以预见将被严格规定,作业人员更是要求加强防护并定期检查。

不过熊诚倒是没什么感觉,反正这段时间白天忙晚上倒头就睡,丝毫没有什么焦虑症状。

“丁总工,丁总工!”

正在进行检查工作的众人被一道声音打断,熊诚回头一看,是驻扎在这里的军代表。

逐日工程从赤乌一号发射过后就多了这個职位,不过军代表和导师之间的事没多少人知道,也包括熊诚自己。

“什么事?!”

站在十几米高检修栈桥上,丁必筠和他交流必须用力大喊。

“必须亲自给你说,你下来一趟!”

丁必筠不敢怠慢,几分钟后就下到地面和他单独走到了一边。

军代表:“丁总,刚刚上面有指示,问你赤乌一号末端精确定位系统的技术潜力,回头写个报告。

另外口头问一句,假如把赤乌一号微波的末端扩散限制在……0.1平方米左右,应用对象换成超音速飞机,能不能跟得上?”

丁必筠自然知道赤乌一号的移动目标无线输电试验,而且也是重要参与者,听了他的话过后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皱眉问道:

“你是想说把微波换成激光吧?”

“……”

“算了,具体我可以回头给一份分析,不过你问的问题……要我说的话还差一些,现在微波的有效末端覆盖面积是80平方米,骤然缩减两个数量级的难度可不低。

跟上飞行器移动速度倒是小问题,地上移动上百公里,天上的发射器也不过稍微偏转一点而已,别说飞机超音速,导弹都跟得上,但控制系统也得提高一个数量级的精度,而且无线输电主要应用的是静态精度,和移动目标是两个方向需要重新开发。

另外这事你们去问新远更合适些,这套定位系统也是他们做的,他们应该有更好的技术。”

“也就是说,它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一定能实现,你看,赤乌一号那套本来也是对静态目标设计的,但我们试了拿来跟踪飞机不也是很好嘛,800公里时速以下都没问题,更快更准只是迟早的事。”

“丁总工,我有个不太可靠的内部消息,您可能要多一份新工作了。”

“什么新……唔,这是真的,立项了?!”

……

青山基地。

作为可能是民企中保密级别最高、涉及技术最先进的研究基地,这里平常的氛围总是静谧的忙碌。

但今天则完全不同,十几辆军绿、黑色的陌生汽车驶入这里,从上面下来的访客都聚集在了被收拾出的最大一间仓库里。

这里面除了转移过来的炽阳号,还多了一些奇怪的其他东西,例如最新锐的99A式主战坦克、拆解下来的机翼和机体结构件、大型舰船最厚重部位的切割船体部分、未能发射的备份卫星、以及一只人畜无害的兔子等等。

炽阳号正对的仓库墙壁还增加了开口,其前方放置了一个约有4米直径的筒形装置。

筒形装置的作用是在其内释放由多种大小颗粒物、水汽组成的浓重烟雾,周身还铺满了密密麻麻的水冷铜管,从而在激光射穿目标后通过散射极大降低威力。

如果实在挡不住,从这个方向射出几公里内都只有空气,基本不可能影响到人类活动区域。

而之所以要做这么多准备,则是为前来的众多访客证明激光已经演化到划时代的威力。

他们现在被临时安置在另一处库房,热枕地期待着实验结果。

从林炬的观察结果看,这些人的决定足以影响世界未来的走向。

深感压力的激光实验室不断重复检查,生怕出了一点意外。

激光炮熄火了都没关系,但炽阳号内部的强磁作用装置失控就危险了,如果外泄大概就能看到螺丝刀飞起来被加速到音速,又或者是厚重的钢铁凭空扭曲成麻花然后折断。

但这种情况的概率非常小,真出意外最大可能是验证机直接炸成一堆碎片或者单纯地强制断电而已。

“小林!”

钟成进入控制室,找到了正在监督的林炬。

“首长让你过去问点事,还有,试验能按期进行吗。”

“我忙完就去……十分钟,十分钟后就能进行毁伤试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