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选书网>都市>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673章 立政殿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73章 立政殿中(2 / 2)

当然,各地度支使司衙门,以及常平仓等,加上盐茶酒等的专卖制度,也为朝廷筹了不少钱。

可这些治标不治本。

武怀玉和戴胄当初推行的全国义仓粮亩纳二升,当时阻力也挺大,但李世民穷疯了,所以也是发了狠的强硬推行,恰好又借新旧皇帝更替之际,把一些上皇旧臣心腹给弄了一批,这才打开局面。

按亩征收,士绅一体纳粮,推行三年来,效果显著,也是越发让李世民坚定要推行两税新法。

这几年,朝廷征上来的丁租,反而越来越少,倒是义仓粮,反比正租收入高的多,朝廷公田、军屯等的粮食收入,甚至都比正租的丁赋要多。

这让李世民早明白了,这租庸调制再不改,那真是要完。

现在新税法开始在三原试点,

公开反对者倒不多,可李世民清楚,其实反对者很多,只是还在观望。

三原县现在取得的进展成果,李世民是非常满意的。

武怀玉一如继往的没让他失望。

当然,这个刘仁轨也算是意外收获,不仅胆大,而且办事确实不错,最难得的还是这觉悟很高。

他跟兄弟刘仁相这事,倒是可以好好树立一个典型,在眼下这个时候值得大力赞扬。

这兄弟二人,既是兄友弟恭的楷模,也还是爱国忠君的表率。

“这个刘仁相很不错,承乾,朕便把他召来京城,安排到你东宫任职如何?”

李承乾赶紧起身,“儿臣谢父皇。”

李世民想了想安排个什么职事,如刘仁相这样的平民,皇帝当然可以动用特权,直接特授官职。

“安排他在太子家令寺下司藏署做个从九品下的司藏丞如何?”

“儿臣都听父皇安排。”

家令寺是东宫三寺之一,仿中央九寺而置,其家令寺相当于是中央的光禄、司农、太府三寺,掌东宫饮食、仓储,其下有食官、典仓、司藏三署,

司藏署其实就相当于中央的太府寺,这个司藏丞仅是从九品下。

跟正字、校书是一样的,但皇帝没安排正字、校书,是因为现在正字校书这从九品职,已经基本上都只安排给科举出身的年轻明经进士,或是勋戚高官门阀子弟的。

相比起校书正字的清贵,司藏丞就显得比较浊杂。

“刘仁轨那检校二字也可以去了,正式任户部员外郎,暂仍协助武怀玉在三原试行新法。”

刘仁轨刘仁相兄弟这下是入了圣人法眼,从此要仕途通畅了。

承乾暗自为刘仁轨高兴,

他这么卖力,当然也不是没原因的,承乾虽才十一岁,可是在武怀玉的亲自教导下,也比较早熟。刘仁轨是武怀玉亲自引见给承乾的,说了这人有大才、且值得信任。

刘仁轨也是对太子表明了忠诚之心,实际上刘仁轨做为武怀玉的人,现在也跟着加入了东宫,

哪怕现在太子年少,朝中还没有所谓太子党,但如今在武怀玉的努力下,已经开始有了东宫党的雏形。

这次承乾在三原,除了得到个刘仁轨,也还见了赵仁本、武君雅等,他们都是武怀玉引见太子面前,

要是再加上苏定方、庞孝泰等,

现在这个还没有正式显现的太子党,其实已经挺有实力了。

“你说朕要如何嘉奖武怀玉?”

皇帝捋着胡须,“三原试新行法效果良好,是不是应当加快速度,现在就开始把雍州渭河北九县,全都也一并展开新法试行?”

这话像是在自言自语,

承乾道,“父皇,儿臣在三原时,总听老师说欲速则不达,新法事关亿万百姓,必须慎之又慎,儿臣以为,还是应当多听听老师意见,”

李世民抬头看着儿子,十一岁的太子嘴唇已经有了点小胡须,个头也更高了,已经在变声。

这孩子长大了,不仅身体长大了,想法也更成熟了。

“等明年你就十二岁了,朕打算仿效周礼,明年为你行加冠礼。”

加冠,束发戴帽,意味着成年,庶人百姓一般都是二十岁加冠,

皇帝、储君,十二到十五而冠,

诸侯十五到二十岁而冠。

对于皇帝或太子来说,加冠还意味着另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可以亲政,或是开始处理政务了。

“朕听说你在三原向怀玉要了三百亩地?”皇帝突然笑着问。

“回陛下,确有此事,”承乾赶紧答道,“李员外一案,没收了不少田产,儿臣便向老师讨要龙桥武家堡旁边的三百亩地和一座院子,想着以后有空时下乡去三原向老师请教,也还能方便些。”

“对这三百亩地有什么打算?”

“种上麦子和玉米、红薯,养点鸡鸭,再养几十头猪羊,就跟寻常乡下地主家一样,儿臣不打算怎么干涉经营,只是想能够更方便清楚的了解一下真实的情况,”

对于这个答复,李世民稍有些意外,但却挺满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你虽还没加冠,但学习经典之余,确实也要多了解民生,不能偏听,多方了解,尤其是主动的了解,能更真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