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选书网>都市>汉末三国之强汉皇权> 第355章 刘备撤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5章 刘备撤军(1 / 2)

第355章刘备撤军

青徐交界。

刘寒秘密带着护卫来到赵云这里。

“主公!”

赵云、关羽、张飞三人在大营外候着。

“天怪冷的,进去说话。”

“喏。”

众人随刘寒进入中军。

“我这次也是秘密来青州,战场上的事我不掺和,我只有一点要求,打退刘备。”

到了现在,刘寒也没必要事必躬亲,手下的人都已经成长起来,老一代有段颎,中一代有徐荣、黄忠,轻一代有赵云、徐晃,少一代有张辽、张郃。

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交给手下大将就行,自己最好就是在旁边看着,什么都不管。

“遵命!”

赵云、关羽、张飞三人与刘备对峙将近半个月,刘备防范得很不错,没找到什么偷袭的机会,即使有,那也很显然是刘备的计策,他们才不上当。

战争,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字,“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留。

从战国开始,中国的两军决战就不存在“对阵”了,打的都是攻坚战和防守战,除了对少数民族的入侵时,打的是骑兵遭遇战,决战就不存在任何演义时将军将领单挑的可能性。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形式其实没多大变化,骑兵更适合野战,而大多数战争属于攻坚战,现在赵云属于守方、刘备属于进攻方,按道理来说,应该刘备攻,赵云守,可由于双方骑兵的差距,赵云成了进攻方,刘备属于防守方。

战马,因刘寒早诸侯十年对这一战略资源进行管控,成了卡脖子的重要武力差距。

好马的重量是人的十倍,步兵在近距离肯定挡不住骑兵的直接冲击。而且这还带来一个往往被忽略的优势:骑兵普遍可以穿重甲而不怕行动不方便。步兵穿上类似重甲,却往往走不动路,至少速度会很慢很笨重。

战场爆发速度有两个意义:一是本来就比人重的战马,加上极高速度,势能更大。更加无法阻挡。二是赋予了骑兵最高的战术机动能力。

相对于行动缓慢的步兵方阵,骑兵可以随意的高速转换战场,然后从他们所喜欢的任何角度去袭击步兵方阵的薄弱环节:侧翼甚至后方。这也意味着骑兵可以获得比步兵更大的战术兵力集中优势。

刘寒将这两个优势结合在一起,加上战前的战略欺诈,对青州全境进行突袭,改变了骑兵只能野战的作战风格,更让诸侯忌惮。

举个例子,当你和刘寒摆开阵势,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后方传来消息,被刘寒用骑兵突袭,打得稀巴烂,正面防线固若金汤又有什么用?还不是家没了?

甚至,即使两军对峙,都要分出更多的兵力来押运粮草,谁都不敢保证粮道上会不会突然窜出一支骑兵,不讲武德放火烧粮。

这就导致刘备步步谨慎,赵云找不到漏洞。行军的时候斥候骑兵在主力前方二十里外,负责侦查。

先锋在主力十里之外,负责维修被敌军破坏的道路、桥梁,让主力大军能够顺利行进。

如果斥候发出警告,碰到小股敌人,则迅速上前将其击溃;如果碰到的是大股敌军,则列阵防御,为后方主力大军列阵赢得时间。

至于野战?

刘备只有疯了才会选择跟赵云在野外双方摆开架势打。

一个两万人的步兵方阵,其正面宽度可能拉到1-2公里左右。

而一个万人骑兵冲击队形,其正面宽度可能只有数十米或百米(骑兵一般采用尖头阵,正面宽度逐次扩大,且有很大深度)。

用数十米或百米宽度的万人骑兵队形去冲击1-2公里宽的2万人步兵阵型,就宛如用尖刀去割破一张大饼。而且骑兵往往选择步兵阵型最薄弱环节展开冲击,很多时候干脆绕到后方攻击。速度快就是可以这么肆意妄为。

骑兵还可以选择骑射,骑兵的高速机动能力,往往能迅速在步兵阵型的薄弱一角形成很大的局部兵力优势,其弓箭射击密度更要远远超过步兵。

弓马弓马,其战术优势之大,不是开玩笑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