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选书网>都市>大清话事人> 第165章 作为一个品德高尚 精通大清律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5章 作为一个品德高尚 精通大清律的(1 / 2)

第165章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精通大清律的男人,李郁深知不能违背妇女意志

大帐内,

游击将军胡之晃,和“流贼头目”周大海在说笑。

周大海,现如今作为一颗闲棋子在三山岛周边活动,这一次登岸是奉命行事!

“主公用兵如神,属下佩服的五体投地。”

“嘿嘿,俺这位结拜兄弟,那是诸葛亮托生,三步一计,五步一坑。”

“接下来,咱们怎么演?”

“你流窜,我追杀。不能当儿戏,要认真点。”

“放心吧。”

进入黄浦江后,李大虎就明显感觉到了两岸的差别。

站在甲板上眺望,

黄浦江以西,村庄人烟繁多。东岸除了荒地还是荒地,偶尔有几座茅草屋。

一江阻隔,来往不便。

至于说在江上造座桥,这会的百姓想都不敢想,那得是神仙下凡才能做到吧。

最近一连串的行动,他惊讶的发现,江南的防务脆弱无比。

分散驻扎的绿营兵烂透了,几乎是一打就穿。

“所以,李爷接下来的战略是什么?”甲板上,王六问道。

“牵着清军走,让他们疲惫不堪,然后找块地儿修筑工事,打废江南绿营。”

“就这1000多号人,和整个江南的绿营兵决战?”

“对!”

王六的眼神里,不可置信。

他忍不住反问:“打的过吗?这不是找死吗?”

李二狗按捺不住,从缆绳上跳了下来:

“六哥,你当我们手里的家伙是烧火棍吗?”

王六也忍住火气,压低声音:

“你带来的那上百号是精锐,可这些灶丁呢?他们才摸了几天枪?十几天前,他们还在忙着煮盐。”

而驻扎在崇明的苏松镇总兵,此时才率领麾下20余艘主力战船起锚,准备围堵吴淞口。

前方在打仗,后方在大婚。

李郁觉得,这只是造反分工的不同。

一样在为反清事业而奋战,自己如此逍遥,官绅们还好意思把自己扣上“反贼总头目”帽子吗?

想来是不能够的!

应付送走了各路头脸宾客,自然要办正事了。

急不得,却也缓不得!

胡灵儿虽然年龄尚小,可却是长开了。

红盖头被揭开的一瞬间,李郁放心了。

明日,当多吃两碗饭!

“夫君,妾为伱卸甲。”

这一声称呼,倒是蛮悦耳的,又加一分。

不过作为一个品德高洁,又精通大清律的男人,李郁深知不能违背妇女意志。

拒绝就是违背,违背就是违法,违法就要杀头。

接下里的事过于血腥,作者就帮你们跳过了。

次日清晨,丫鬟就悄悄来了。

“老爷,岳丈大人想见你。”

李郁赶去,只见胡师爷已经端坐在客厅喝茶,有些心不在焉。

“拜见老泰山。”

“贤婿快坐,老夫有几件事等不及要问你。”

说话间,就清退了所有人。

胡师爷单刀直入:“那件事,你已经进展到了哪一步?”

“江北乱局,漕运堵塞,江南流贼,全是我下的棋。”

“好,这都是国手。”胡师爷的眼神发亮,“带老夫瞧瞧你的家底?”

于是,俩人悄悄乘船,去了西山岛。

“大隐隐于市,这地点选的不错。”

“是啊,苏州城周边没有第二个更好的选择了。”

“不过,这地名有些晦气。”

李郁笑着指着东面:

“所以我把东山也吃下了,对冲一下。”

哈哈哈哈,胡师爷忍不住哈哈大笑。

谈到西山,人就会想到日落西山,一副残败。

说起东山,则是东山再起,欣欣向荣。

甭说大清的人介意,几百年后的人照样介意,硬生生给改名了。

“这是何物?”

“一种新建材,叫水泥。坚固、方便、省事。具体性能,空了给你细讲。”

胡师爷拍拍炮楼的墙壁,颇为惊讶。

俩人爬到高处,俯瞰全岛。

恰好阳光灿烂,没有云雾,李郁指着开始介绍:

“冒黑烟的那边是铁厂,长条状分布的是枪炮厂,单独的那块是火药厂,码头那边是船厂。”

胡师爷突然问道:

“所以,这里是秘密产业,公开产业都在胥江园区里。对吗?”

“老泰山高见。”

“老夫再盲猜一下,你煽动江北苦力造反,又流动到江南的真正用意。”

李郁微笑,等着这位老泰山的高见。

“明面上,你是在测试朝廷的应变能力,军事实力。私底下,你想知道普通壮丁,配发火器再加以简单训练后,能否一战?战斗力又如何?”

胡师爷充满智慧的眼睛,让李郁肃然起敬。

退后一步,拱手道:

“岳丈大人教我。”

“一家人不必客气,老夫先和你下一注如何?赌这支灶丁大军的前程?赌注嘛,就10两吧。”

李郁抽出佩剑,走到一棵树后,刷刷刻下字。

胡师爷接过剑,在另外一棵树上刻字。

李郁写的是“惨胜”,胡师爷写的是“兑子”。

谁猜的更准,很快就会揭晓了。

“岳丈大人,瞧瞧我李家军的火枪如何?”

随行的李小五,递过一杆燧发枪。

胡师爷仔细打量,询问数据后,给出了一个极高的评价:军国利器。

“这样的燧发枪,你月产多少?完全自产吗?”

“当前月产量,枪2500支,炮200门。只要原材料供应跟得上,所有部件都能自产。”

胡师爷非常震惊,感慨道:

“贤婿,中原逐鹿,你可以的。”

“你攒下的这份家底,比老夫预料的要强数倍。不简单呐。”

李小五自豪的抬起头:

“义父之才,诸葛亮来了也不如。”

过了一会,走到另外一处山道,胡师爷才小声问道:

“贤婿,你年纪轻轻的就做义父了?”

“咳咳,义子大约有一二百个,义女没算在内。可有不妥?”

胡师爷摇摇头:“草创期,没什么妥不妥的,实用第一。”

这个话题很快就岔过了,俩人聊起了最关心的一件事。

仪征运河,到底何时能疏通?

“钱峰启用了钦差印信,调动了江北12个县,5万多民夫。漕运总督把家都搬到仪征县城了。”

“进展如何?”

“我过江时看了一眼,已经筑起了临时大堤,阻挡江水倒灌,所有人都在忙着排涝。贤婿,你手够黑啊。”

“却不知淤积程度如何?”

“预计会很严重,河岸都塌了,河道只剩下个轮廓。哦对了,老夫为你抄写了5万多字的漕运密档,想必你会感兴趣的。”

李郁随手一翻,就惊喜无比。

其中就有一份仪征运河的历年清淤情况。

哪一年不清理,1000料以上大船就无法通过。

“若我是皇帝,就把漕运改成海运,省钱省事。”

“嘿嘿,贤婿你大谬。不论谁坐金銮殿,都不敢废漕运。”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何止。文武百官会在金銮殿如丧考妣,集体反抗。”

翁婿开了个玩笑,接着话锋一转,

李郁突然问道:“如果民夫们从河道里挖出一尊石像,会怎么样?”

“你说什么?你埋的?”

李郁忍住了骄傲,双手叉腰。

在湖风吹拂下,格外的英俊潇洒。

咱就是让谭沐光带着漕帮的人,在摧毁水闸之前,扔下了一尊800斤的弥勒佛石像而已。

弥勒佛的背后,又不小心刻了六个字而已。

河道里的石像会被淤泥掩埋,然后又被清淤的民夫发现

作为一个艺术生落榜,要在社会上混,掌握一些谋生技能不是很正常吗。

打工是不可能的,没学历哇。

双手一摊,那就只能创业了。

回到李家堡,

胡师爷见到了自己女儿,甚美,感慨便宜了李郁这小子。

“爹爹,评价一下您择的婿如何?”

“唔,他的儒雅,连巅峰时期的老夫也要退避三舍。”

“真的吗?”

“怎么,爹爹的话都不信了?”

“女儿错了,实际上女儿是想问,他的兵法韬略?”

“野的很。”

胡灵儿傻了,这什么评价。

野?这算褒义词吗?

提标前营游击署参将,梁凤业表示不服。

先是隔河之战损失了100多号弟兄,和主力汇合后又是急促的行军。

提督南云升是员老将,发了狠要拿下这笔军功。

“军门,这股流贼邪性的很,标下总觉得这里面有古怪。”

“哼,是人是鬼,围住就能真相大白了。”

“抚台大人怎么也亲自来督战?”

“嘘。”

此时,李大虎指挥的船队堪堪减慢了航速。

“前面那条河是?”

“吴淞江。”引水的漕帮弟子立马答道。

吴淞江,又称作苏州河,发源于苏州吴江,长度100多公里,最终汇入了黄浦江。

李大虎展开地图,义父给他推荐了3处决战的位置。

“全速前进,拖死这帮官兵。”

坐船行军,比陆地行军舒服多了。

清军一路疲惫不堪,跑的叫苦不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