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选书网>玄幻>回到清朝当海盗> 分节阅读 38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89(1 / 2)

三人互相看了看,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现在,承担了协约国义务的俄国似乎再也不用来自东方的威胁了,甚至连南边的土耳其也不必去理会。因为波斯人在北非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的战斗力。将来一旦局势失控战争爆发,那么就可以指望中国出动波斯军团攻击土耳其,独霸中东的石油利益这个时候,似乎正是俄国向中国再度靠拢,以便在将来分上一杯羹的大好机会

当然,这个时候地三个人都在判断出大势的基础上忽略了一个问题:中国何时加入协约国承担义务

“总理阁下,是否把这个猜想通报协约国”克柳申科扶着眼镜的玳瑁架子问道。

“不,还没有到时候,俄国需要在中国的支持下恢复在欧洲的地位。保守这个秘密对我们有好处,否则英国人和法国人很有可能按捺不住向德国发动战争。我们需要时间来发展经济准备战争,所以,还是保密吧,在适当的时候再透露出去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维特断然否决了外交大臣的提议。

1912年11月22日,也就是大中华帝国参加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代表团载誉回国在天津接受民众的欢迎时,俄国外交大臣召见了莫斯科大公使团,提出在伦敦召开关于停止巴尔干战争的和平谈判。

大中华帝国副外交大臣伍铭枢伯爵也在伦敦发表声明。代表中国支持俄国地提议。随即,一场和平谈判就于1912年12月16日在伦敦召开。会议期间,巴尔干交战双方实现了全线停火。有着后台支持的巴尔干同盟开始源源不断地得到西欧的军火、资金、物资补充,而土耳其则只能全神贯注地处理国内政治稳定事宜。稳定军队。时间,对巴尔干同盟来说极其的有利。

和谈,完全是一边倒的形势。土耳其无法得到德国、奥匈的经济、军事支援,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面对万一谈判不成后再次打响的战争。而国力的匿乏、人心的动荡恰好是土耳其的死穴。在这样的条件下,土耳其精锐部队虽然暂时取得了战场上的有利态势,但是战争一旦舌出开始,得到补充和扩大地巴尔干同盟军就有可能击败人心惶惶的土耳其军,到那时侯,就不是和平谈判能够解决问题的了。指望德国人出兵那还得考虑到德国与土耳其之间还有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间隔着。远水永远不可能解近渴。因此,土耳其代表在和谈上是软弱的,完全就是一只待宰羔羊的模样。

1913年年初,伦敦条约正式通过交战双方地签署和英、德、中、法、奥、俄六大国的副署生效,而美国。则因为杜兰特政府忙于政权交接而没有参与到这次重大国际外交事务中来。

条约苛刻地规定:密底埃诺斯一线以西的土耳其领土除阿尔巴尼亚以外全部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克里特岛也割让给该同盟;阿尔巴尼亚和爱琴海中所有土耳其岛屿叫由六大国决定命运。

这个条约标志着土耳其此前对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除希腊外的统治地位被完全倾覆,这个曾经的大帝国彻底蜕变为三流国家。这个条约也代表了中欧同盟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主导权的争夺中再次败给了协约国。此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政治家们力图挽回颜面,打破协约国家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全面战争地风险在这种企图心下陡然地提高到了临界点战争的阴云密布在欧洲上空

当然,1913年的同盟国和协约国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这个时候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政治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契机伦敦条约规定的利益分配问题。

保加利亚、希腊、门得内哥罗黑山、塞尔维亚四国为了马其顿、色雷斯、克里特岛的归属问题开始争吵不休,巴尔干同盟分裂;在德国和奥匈的支持下,保加利亚积极地准备准备战争。而土耳其则在得到其他三国许诺归还部分领土的诱惑下。短见地选择了新巴尔干同盟黑山、塞尔维亚、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

1913年6月29日保军突然向塞、希、门三个盟国发动进攻。不久,罗、土两国相继向保宣战,保军屡攻受挫,全线败退7月13日被迫求和。8月10日保加利亚与塞、希、门、罗四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习月四日保、土两国在德国和奥匈的牵线下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战败国保加利亚丧失了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所分得地大片土地。

混乱的巴尔干战后,巴尔干诸国的组合发生变化,原先的反土同盟不复存在,代之以两个集团,一方是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另一方是保加利亚、土耳其。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各由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势力操纵。总提来说。德国和奥匈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得到了好处,尽管是以保加利亚丧失大片领土为代价得到的好处。两国打破了协约国对两国的战略包围,拉拢了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从而形成了一条彼此相通的战略联系。

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火药桶。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意大利。意大利在意土战争并没有达到目的,而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却看到德国和奥匈在政治、外交上的拙劣表现,对奥匈谋求在塞尔维亚的利益也相当地不满,因为意大利也想得到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靠亚德里亚海的一部分国土。只不过反映实在慢了一点,没有赶上两次战争的班车而已。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而土耳其又实在很虚弱,爱面子的意大利不可能在刚刚结束对土战争后冒天大的风险与土合作对付同盟,这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保加利亚对同盟的战争,完全就是一边倒,爱好投机取巧的意大利也不能去插足,这又失去了一次机会。

到战后,在比自己强大的奥匈表现出对塞尔维亚的浓厚兴趣时,意大利的小心思开始活动起来了。不过,意大利没有直接去与奥匈冲突,则寄希望于塞尔维亚黑手党在意大利政府和军方的支持下得到政府权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选书网